夜读|走进茨威格:诗意地看世界
在中短篇小说领域,没读过茨威格的作品是遗憾的。这份遗憾,在读过之后,会变成难以言喻的满足与享受。
之前错过了两次走进茨威格的机会。一是几年前,《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突然又火起来,我在书店看了简介,但最终没有买下它,原因是当时对传记类作品还未萌生兴趣。二是几年后,一句话在互联网鸡汤文里成为常客——“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看后便觉得此网红句式水平甚高,却也没有深究出自何处。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就这样,稀里糊涂错过了两次“结识”大师的缘分。庆幸的是,大师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就因在其擅长的领域,总有办法让你遇见他。去年春节,我恰巧在电子书上翻到人民出版社的《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系列丛书,折服于整套书籍翻译水平之高,精准地还原了原著。如获至宝,加上疫情所困,宅在家中一口气便读完了各大家的十余部名篇。
短暂的“刻苦攻读”换来的是长期的愉悦感受,我沉浸在爱伦·坡制造的惊悚紧张氛围里,沉浸在马克·吐温言语的智慧幽默里,沉浸在莫泊桑故事的精巧设计里……但其中最让人欣喜地莫过于接触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领略了短篇小说界“天才诗人”的独特魅力。
比较之后,会发现一众文学巨匠里,茨威格的文字是最不“平易近人”的。其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言已精彩到如奢侈品般,普通人想不到,也用不起。
这里不做什么过多的引用来加以说明,要寻求这种真实体验,你务必通篇阅读《夜色朦胧》《马来狂人》等他的代表作品。你会觉察到那些独具韵味的语言绝不仅存在于某一局部描写上,不仅体现在风景勾勒、人物形象塑造上,甚至人物语言,甚至心理描写,甚至如前文提到的哲理式的旁白,你会发现贯穿到他整个作品的都是“精致”二字。
茨威格的文字是如此让人沉醉,几乎每章每句都能让人心生涟漪,以至于在他的小说中,语言和故事本身吸引人的程度几乎并驾齐驱,这在其他小说家那里是难以寻觅的现象。那么,这个把驾驭语言变成行为艺术的“整活大师”,这个文学界的“精致男孩”究竟是如何养成的?我想,除天赋外,最重要的还在于其成长历程。
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的犹太商人家庭,家境富有。他青年时代曾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又先后到西欧、北非、印度、美洲、苏联等世界各地游历,与罗曼·罗兰、弗洛伊德、高尔基等结下深厚友谊,并受到他们的影响。茨威格一生在文学、哲学、音乐、绘画、历史、心理学等领域均有不俗的建树,他虽成名于中短篇小说,但迈入文坛时却以抒情诗人的面貌出现。在19岁前他已写下诗歌200余首,大学期间先后发表了《银弦集》 和《早年的花环》两部诗集。
简单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热爱文学并有条件有精力进行系统钻研学习的“学院派”;一个阅历丰富且有能力有机遇结识当世顶尖人物并接受启蒙的“幸运儿”;一个熟谙哲学、心理学等各类学科且能从容地将诗歌般优美语言融入小说作品的“多面手”。这样看来,如此优雅迷人的文字的诞生似乎变得理所当然。
诚然,作为一个“文学贵族”是可喜之事,成就了茨威格华丽的文字,但他的相对缺陷也十分明显。由于作者本身一直生活在上流社会,其作品关注的视角较为狭窄,几乎脱离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同时过多艺术层面的追求,也使得茨威格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显得抽象极端,不符常态。某种程度上说,这般精美的文字也似想象中的花朵,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
茨威格的众“大咖”好友里,对他评价最高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曾称赞茨威格为“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家”,又说他是“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名人评价名人往往是最有看点的。已谈过了茨威格的文字,我们不妨从高尔基的两句评语里,进一步解读茨威格作品其他方面的特色。
首先,高尔基高度认可茨威格的艺术成就,称其为“第一流”,一定程度上应是源于“差异欣赏”。
从底层中走来,高尔基深切关注的是社会主要矛盾,其早期作品大多取材自身生活见闻,后期作品更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斗争性。可以说,无论是创作内容还是创作风格,茨威格都与其完全不同。这是一种大师间“你有我无”的艺术认同。
茨威格是“诚实”的,其自身衣食无忧,自己作品里的主要人物也几乎无需为生活而奔波。在茨威格的小说里,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没有风云际会的宏大背景,也似乎没有盼望读者从中仔细探寻的高深意义。如果说高尔基是一个勇敢的社会革新者,他便只是一个优雅的生活观察者。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大多聚焦的是关于“情感和欲望”的小故事,专注于表达一个对象,用他的生花妙笔,使得任何生活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和具体。
比如,《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讲的是一个年轻赌徒沉溺太深不能自拔,女主人公出于同情,为了挽救他,给他以温情。然而缱绻柔情也敌不过赌瘾,他终于走上了绝路。再比如《火烧火燎的秘密》,从一个十岁男孩的视角来观察一个花花公子如何利用孩子的信任和依恋达到接近和勾引他母亲的目的。由于孩子及时干预,保护母亲,勇敢斗争,花花公子未能得逞。又或是《夜色朦胧》,写的是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之中和一个神秘的少女度过了几个销魂的夜晚,却始终不知道这迷人的女神究竟是谁。在苦苦探寻中,这爱的哑谜使他痛苦,也给他带来神秘的欢乐。
高尔基的另一评价是对茨威格女性人物塑造的肯定,这个评价更多是对于名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赞美。该作品由于过于经典,对它的任何简单概括都是对这部佳作的亵渎,在此不再过多介绍。
实际上,除了风格鲜明的中产阶级女性,孩童也是茨威格非常喜欢并多次刻画的形象。就我看来,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形象过于纯善、幼稚,而儿童形象又过于聪慧、成熟,其两者大可综合认定为“少年”形象。对于这类人物的细致描写和精心塑造,正因这是浪漫的茨威格心中最为认可的人类形象。如梦似幻,天真浪漫,“少年”眼中的世界正是他想呈现的世界。
茨威格就是这样一个“少年”,他最终死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爱好和平的茨威格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二战期间,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茨威格看到战争的残酷,见证战争对欧洲文化的摧残,目睹“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1942年,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后,他同他的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小镇寓所内双双服毒离开人世。
由于深入研究弗洛伊德学说,茨威格的作品以大量精彩的心理独白描写,展现出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而闻名于世。然而作家本人却不是拥有坚韧心灵的人,他不能接受历史进程的曲折,不能接受现实世界的复杂,战争面前,“少年”的脆弱一面被展露出来。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评价说:“茨威格在全世界所赢得的声誉实至名归,在时代的沉重压力下,他尽管天赋极高,意志力却崩溃了,这真是令人无比悲痛。他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具有独特的天赋,能够凭借心理上和艺术创作上的技巧栩栩如生地重现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人物形象。”
现实中,茨威格的理想主义走向幻灭。但也在现实中,茨威格的作品之美愈发光辉照人。开卷有益,也许,我们可以诗意地看待世界,却接地气地活着。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来源|团结报
作者|刘琪洲
编辑|刘娜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